香港天文台發出海嘯報告 原來最後得7cm高?報告同警告有咩分別?

俄羅斯勘察加東面離岸地區於昨天發生 8.8級地震,在附近海域引發海嘯。天文台昨錄得了7厘米水位異常,「與普通大浪無異」。不過,有專家指出,若然水位達到30至50厘米便會有明顯差別,連一個成年人甚至是一架火車都會被推動,可以造成很大的傷害。

▍   「0.5米嘅海嘯足以推喐一架火車」

天文台署理高級科學主任許大偉今早在港台節目表示,昨天黃昏七時本港出現海嘯波,但範圍不算廣泛。原預測海嘯波會在10厘米以下,與實際的7厘米水位相約。天文台未來幾天會繼續監測地震活動,但相信暫時不會對本港構成影響。

香港受海嘯衝擊風險較低是基於地理環境影響,許大偉解釋,海嘯進入本港前會經過台灣和呂宋等島嶼,使海嘯波變得較弱,以至與一般海浪無別。不過,他說當水位達50厘米便有很大差異:「根據實驗同外國經驗,當0.5米嘅海嘯真係衝擊到你嘅時候,佢足以推喐一架火車。形象化睇就去到膝頭咁上下。」

香港地質學會委員吳維斌在同一節目解釋,海嘯不只有水,更會夾雜垃圾同雜物,可以造成很大傷害:「30cm高嘅海嘯衝埋嚟,一個普通成年人已經企唔穩。」

▍   本港未曾發佈海嘯警告 最高水位異常達0.3米

香港天文台的海嘯訊息系統分為「報告」和「警告」兩級。許大偉以今次地震為例,天文台預計不會有明顯海嘯,對本港市民不會構成很大影響,就會以報告形式對市民作通知和提醒。

而當預料香港將受比正常水位高出0.5米或以上的海嘯影響,天文台會發出海嘯警告。不過,許大偉指香港從未發出過海嘯警告。資料顯示,由1952年至今,香港曾經10次錄得海嘯引發的輕微水位異常,當中最高紀錄是1960智利地震和1988年呂宋海峽地震錄得的0.3米。。

▍   強震大多在環太平洋火山帶發生

至於海嘯的成因,許大偉指有八成強烈海嘯也是地震造成,而構成海嘯的地震需要是在水底發生的淺層和強烈地震;當水底發生地震,回彈過程將波動傳送到海水,產生的波浪便可能形成海嘯。

吳維斌補充,地震大多在環太平洋火山帶發生,包括日本和美國西岸等地。他以今次勘察加地震為例,太平洋與北美板塊互相擠壓造成巨大力量,地殼交界處所儲的能量達到無法承受的程度,便釋放能量形成地震;而海底地殼的劇烈移動,推動大量海水,形成海嘯。

文:Chloe

Previous
Previous

浸大外判清潔工不滿新承辦商待遇 示擬靜坐抗議 即日起增每月500津貼

Next
Next

陌生人分享情緒困擾 參觀展覽者向受困者傳「隔空擁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