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困境、看不見未來 董家驊:在盼望中持續活出美善
世界咁黑暗,社會咁多悲劇,我地咁渺小,可以做到咩?在今年港九培靈研經會的最後一日(8月9日)的講道會,世界華福中心總幹事董家驊牧師從耶利米書29章1-14節帶出世代黑暗,但我們更要抓緊上帝給予我們的使命,創造美善、關愛鄰舍,等候主再來。
耶利米書29章是以當時猶大國的困境為背景:約西亞王死後,他的兒子一個個繼任王位,卻又一個個被擄、被殺,耶路撒冷城兩次被破。猶太人被擄到人生地不熟的巴比倫,當「二等公民」,被異教文化環繞,前路看似沒有盼望和亮光。
▍ 創造美善——不要只做生存者
儘管以色列人渴望離開,耶和華卻叫猶太人要留在巴比倫蓋屋、種田、娶妻、生兒養女。董家驊指,這正呼應了創世紀1章28節所提及神給人的使命,就是要管理看守上帝所創造的萬物,生養眾多。猶太人此刻身處在黑暗當中,卻要記得起初受造的使命,在盼望中持續創造美善,讓上帝的榮耀能藉著祂的百姓被世人所看到。
同樣地,今天我們留在一個或許讓我們很辛苦、很想逃離的地方,但我們不能只做一個生存者,毫不關心身邊的一切和社會的不公不義。相反,我們要持續耕耘,創造美善,期待上帝所預備的將來——儘管我們尚未能看見,但盼望從來不是寄託在人的預測上,而是建立在「說有就有」的耶和華上。
▍ 關愛鄰舍——「為那城求平安」
除了創造美善,耶和華第二個命令是要猶太人為與他們有血海深仇的巴比倫人求平安,這對當時的猶太人而言簡直是荒謬。但董家驊指,上帝沒有否定巴比倫城的邪惡,卻也要百姓以嶄新的目光看待這群「鄰舍」,帶著上帝百姓的身份,成為本地的祝福,而非把他們視作敵人。
今天的香港除了本地人,也有來自世界各地的「鄰舍」。耶穌最大的誡命是要我們愛主、愛鄰舍。過去,我們要到遙遠的異國他鄉才能接觸的人,如今已經是來到家門口的宣教機會。「其中一個我認為對遠方宣教士最好的支持,就是我們在本地也做跟他們一樣的事,我們也在我們的生活中尋找各種各樣的機會,跨越文化語言、年齡世代,學習去愛彼此。」在本地,我們同樣有為這城求平安的使命。
▍ 預備承接未來 與上帝一同掌權作王
上帝最後亦告訴猶太人,為巴比倫所定的70年結束後,就會使被擄的人歸回。董家驊指,儘管我們忠心耕耘,但這地不是我們的終極盼望,我們的盼望在上帝將來的作為上,因此我們可以帶著自由、有創意的眼光創造美善、關愛鄰舍,不會因為害怕而猶疑不決。神也要猶太人有不一樣的眼光,不要否定失敗,因為耶和華就是能把那曾羞辱並釘死耶穌的十字架,反轉成為復活主榮耀的記號的神。
「我們的盼望不是在於我們能做甚麼,而是上帝要親自招聚我們。」董家驊寄語弟兄姊妹:當下的每一步都不是徒然,而是在預備我們承接上帝的未來,進入祂的榮耀。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抓緊並活出使命,滿有盼望地等待耶穌再來,掌權作王。
或許你會問,個人的力量之渺小,要如何活出使命?董家驊以他奶奶的例子勉勵眾人。雖然他奶奶已經90多歲,無法行走,甚至有老人癡呆,認不出董家驊,但她卻天天為她的「牧師孫兒」禱告。董家驊說,在世人眼中她或者已經和廢人無異,但她在國度裡面做的事情和很多人相比,卻來得更多。他提醒,一人之力或許微小,但若果每個信徒都活出自己的使命,便能帶來巨大的改變。
文:Betsy L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