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牧師為信徒拍人像照 輯成《光成微塵》

你有無遇過一個攝影師,同時係牧師,或者調返轉,認識一個牧師,原來好鍾意影相?台北的馮君藍牧師,曾為會友、朋友拍攝一系列人像照,編成《光照微塵》一書,將他們飄渺的身影與《聖經》故事對照,意不旨在「對應」,而是在曖昧的差異之間讓讀者自行摸索意義。拍攝人像的地方,正是馮君藍牧養的禮賢會有福堂,記者早前到訪,其中的佈置也很有心思。

▍  人如微塵期待上帝

「微塵」一詞取自《創世紀》上帝用塵土造人。馮君藍為台灣原住民拍照,題為「亞當」,指上帝造人本是為了照料自然,現今卻肆意毀壞自然。至於「光」,既跟《約翰福音》耶穌說祂是世界的光有關,也因為《創世紀》中上帝說「有光」,就有了光。馮君藍鏡頭下的「約翰」手持油燈,跌倒地上,略帶彷徨。而「期待上帝」的人像,則是長髮男子提燈望去前面,好似內心的燈雖然尚未是上帝臨在,卻至少能照見眼前及腳下的路。

微塵吹過就消逝,書中有傳道書的「虛空」,有被兄長強暴而哀愁的「他瑪」,也有福音書中「知罪的稅吏」撒該,也有偽善的「法利賽人」。馮君藍認為,自己不過是微塵,跟其他會友一樣,於是將「自畫像」都放在書中,在前面加上「肢體」的牽手剪影。

▍  「地下」教會的發光小人物

走進台北的禮賢會有福堂,在門口見到一幅相,記者認出是馮君藍牧師的作品〈天命〉:赤身男人望向右方,手上拿著釘,令人想起走上十架前的耶穌。有間玻璃房,放了盆栽,有個小型木雕是背著十架的人形。馮君藍從地下室走上來,聽他說才知道,那位坐在大廳如安坐家中的女子,原本負責打掃教堂,患癌之後,教會就讓她住下來,打掃就由他代理。握手之際,他說出廣東話——馮君藍雖然在台灣長大,卻在香港出世,父親也是廣東籍的宣教士。

有福堂是間「地下」教會,禮堂在地下室,漆黑空間的兩側牆掛的紫藍色飾品,原是馮君藍在某次聖誕為孩子設計的。講壇有個稍大的背十架木雕,兩旁可點燭光,天花有類似宇宙、墨水的紋理。禮堂外面放了一張枱,是主日學的場地,而主日學的內容有天文、哲學,原來台灣的家長可以自己選擇教育方式,便找有學術根柢的教會會友,做孩子的導師。

馮君藍喜歡攝影,但他覺得,跟會友的日常傾偈比做展覽更重要。因為正是這些「小人物」,沒有被崩壞的世界吞掉,如珍珠發亮。

文:Jon




Next
Next

教會青年也躺平?神學院長:躺平是自我保護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