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背後是對社會結構不滿 心理學家:過度壓力加深無助感使人躺平

近年「躺平」風氣在全球蔓延,這種不再爭名逐利,選擇低慾望生活的心態,已然成為發達國家年輕世代的社會現象。輔導心理學家曾育彪認為,選擇躺平背後反映對強調競爭的社會結構不滿,他從信仰角度提及「恩典經濟」,鼓勵大家摒棄以結果衡量價值的思維,以基督無私的愛為榜樣。

青年全球網絡聯席會長曾育彪在香港基督教協進會的青年牧養茶座中分析,躺平的原因包括經濟負擔形成的外部壓力、社會競爭,以及過高的期望產生的心理負荷等。同時,社交媒體盛行及缺乏人際互動的現代生活型態,加劇了都市人焦慮與身心失衡的問題。他認為適度壓力能增強表現並提升信心,但若過度,則會削弱成就感並加深無助感,讓人更容易傾向躺平。

▍    內卷催生躺平 代表對社會結構不滿

曾育彪進一步指出,當個體不斷加碼自身履歷拼命較量,薪資待遇卻停滯不前,社會流動性便會下降,大部份剩餘價值為剝削者背後的企業所吞噬,這種結構性困境使人們對於過去「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信念倦怠。他認為,在這種內卷而缺乏實質進步的社會氛圍裡,選擇躺平成為對現行體制的抗議。

他分析,躺平的行動是社會二元對立框架下的選擇,這個選擇也可以是主動的,背後代表個人對現今強調競爭的社會結構不滿,或詮釋為現代人對過去社會強調「努力會有回報」此類舊文化符號的抗議;另一種說法則指躺平文化風行是社會結構出現問題的症狀,「為何社會會使一部分人無法跟上社會的進步」。

▍    以恩典經濟對抗競爭文化

「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馬太福音11:28),曾育彪認為這段經文除了是對讚美苦難的批判,也提醒我們要在主內才能獲得真正休息。恩典、救恩更是我們不能依靠自身「內卷」爭取而來,凡事必須倚靠上帝。

他在分享中提及恩典經濟(grace economy):以非競爭式思維看待社會關係,以神無償的恩典為信念,強調分享與彼此關愛,也是對當代以追求效益的社會風氣的回應。當基督徒在躺平或投入競爭的二元困境感到徬徨時,更應從信仰的角度出發,摒棄以結果衡量價值的思維,以基督無私的愛為榜樣關懷彼此,由此經歷真正的自由與安息。

文:Emily

Previous
Previous

教會青年也躺平?神學院長:躺平是自我保護機制

Next
Next

基督徒DJ Heman用打碟結合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