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師鍾意影相關教會咩事?
跟親友影相,可能是想「留住記憶」。但台北的馮君藍牧師為身邊朋友拍照,卻想呈現人既有上帝形像、又如塵土瞬間隨風吹散,兩者之間的張力。攝影師阮義忠認為馮君藍拍下「靈魂的肖像」,「緩慢釋放著時間的流動」,但馮君藍自己,又怎樣看待人類歷史與信仰?
▍ 人類如試錯的浪子
即使人類未來的歷史可能帶來很大的災難、滅絕,馮君藍卻認為,耶穌再來之前都仍是人類的「試錯期」,如浪子比喻中的小兒子,必須離家出走才能成長。「每個世紀都有人亂猜,但我覺得耶穌不會那麼快就回來,也許人類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畢竟我們還在地球。」
馮君藍認為,上帝創造後,就忍心盡可能不干涉「自然」,就像吹一個氣球,入面的分子如何撞擊有很多偶然。雖然上帝知道人類的成長軌跡,但他認為上帝也會滿足、喜悅、難過,甚至驚訝:「你睇吓!」或者看著受造世界說「好」。
馮君藍指,強求活得完美無誤,是靠知識得救的異端;人固然不應「擺爛」,但也不要對自己太刻薄。「可能到了天堂,上帝會敲我的腦袋說,你怎麼這樣說我啊。但我是認真(試)錯。」即使盡量謹慎,也會有錯。他以小朋友認真玩遊戲為比喻,看待人類文明的種種努力。就如宗教系統,固然傳承了信仰,但仍須謹慎面對宗教內部的問題,以及對上帝難免的誤解。
馮君藍認為,所有人——不只是基督徒——都各自或多或少反映神性。他將「雕刻偶像」視為「造神」之舉,只是不一定是罪,反而是「神造」人的烙印。小孩子會拿稻草弄人偶、現在的人會問AI有沒有靈魂⋯⋯馮君藍認為以色列人將誡命視作法律,也是「造神」。
他指出,信仰不只是宗教,因為《創世記》中「說話」的神,還不是亞伯拉罕、雅各的上帝。總有些事講不清楚,但人仍可以努力認識上帝,即使難免有錯。「我很喜歡浪子比喻,入面的爸爸其實更像媽媽,常在門前等候孩子回來。也許人間還是值得過的。」
▍ 批判時局的先知與微不足道的個人
至於當今世道,馮君藍提到台灣,認為民進黨只懂做「在野黨」抗爭,以至即使掌了權,仍用「鬥爭」的模式對待少數黨,沒有證據就囚禁柯文哲,又扣留國民黨幹部的電腦。他指,國民黨掌權時,至少還要跟在野黨商量、協調。民進黨的做法,連蔣經國時代也不會出現。
他認為民進黨失落了「先知」的洞見,不能引領國家的方向,但聖經不只有先知,也有大時代的「台面」下毫不顯眼的小人物,以他們自己也不知道的方式,影響歷史。例如路得、拿俄米與波阿斯,「不是信心偉人,也沒有熱心傳福音,只有鄉下人的簡單善意,卻沒有被各人任意而行的時代吞掉」。而耶穌生來就是政治難民,父親也成為外籍移工,都是社會底層的人。
所以,即使馮君藍自覺不能改變甚麼,也很少再圖謀完成甚麼大事。雖然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有甚麼意義,卻未必需要知道,更無須說死一件事,「只需要知道上帝愛我,唔需要知點解」。
文:J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