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無家者:見到好多唔想見到嘅嘢 47人中10現創傷後遺 共居體會「屋企」溫暖
與家人吵架後,Angel憤而離家,開始在隧道露宿的生涯。附近的露宿者以男性居多,露宿半年間她「見到好多唔想見到嘅嘢」,例如有男性在人有三急時,「好近、好自然地、擰轉面、向住牆就嚟」,更令她不開心的是「一行開就會唔見嘢」,一覺醒來連手機和身份證也會失竊。情緒備受困擾的她,後來遇到同路舍的社工,並在共居試驗計劃遇到幾位同伴,終於「有返個家」,更重新與家人連結。
▍ 女性無家者共居 體會「屋企」溫暖
同路舍的「女性無家者特別關顧及共居試驗計劃」為輕微精神健康問題的女性無家者,提供食宿和全人發展活動,並為中度至嚴重精神健康問題的女性無家者,提供如家庭環境的共居設施,在5位入住者以外,也有社工、護士和由前無家者擔任的關顧員,幫助她們在愛和歸屬感中推進身心靈的整體康復。Angel在計劃的成果發佈會上分享經歷,本身不愛烹飪的她,卻在與其餘幾位女性的分工合作中,發現「原來都幾好玩」。
「我覺得幾好,真係一個屋企。」一直與原生家庭關係欠佳,Angel坦言在自己家中都未曾有此體驗,姑娘更會記得各人的生日,「一年食幾次蛋糕」,與其他「家人」的相處也不錯,會一起去唱歌、行街。記得有一次突然在宿舍暈倒,幸好有職員在身邊扶起她,後來社工也趕到宿舍陪伴,並一直守候在旁,令她印象深刻。她自言這種生活改變其性格,耐性和包容增多,更主動聯絡當初鬧翻的家人,「無諗過自己可以囉」。
已住在共居宿舍一年半,Angel在社工幫助申請下,將入住過渡性房屋,嘗試自己獨立生活。將要離開熟悉的環境,更要搬到偏遠的元朗,她坦言心裡也有「唔想搬」,但自覺不能阻礙下一個受惠者。她目前在同路舍擔任社區助理,會預備和派發物資給街坊,最近也到咖啡店學習沖咖啡等,希望盡快適應重返正常工作崗位。
▍ 47名女性無家者中10人現創傷後遺
樹仁大學輔導心理學系副教授林嫣紅為此計劃進行為期一年半的追蹤研究,調查47名25至80歲的女性無家者,當中10人可界定為出現創傷後遺症,而她們平均壓力水平和抑鬱程度都達中等程度,但在參與計劃後均顯著降低,並且孤獨感減輕、自我批評程度降低、自尊心有所提升。林嫣紅指出,研究結果顯示,計劃不止給予無家者一個家,更重建了他們的心靈和自我價值。
同路舍項目總監吳兆康相信「生活即是治療」,故計劃摒棄主流宿舍的管理模式,著重對服務對象的信任及其自主性,並強調住戶是「家人」的身份,盼助她們擺脫「病人」標籤,在互相支持中建立家庭感。他指出,精神疾病不僅是無家的原因,更會因無家的狀態而加劇,而女性無家者基於保護自身安全,尤其害怕在街頭露宿可能遇到性騷擾或人身安全問題,常選擇較隱蔽地點露宿或多次轉換地點,令介入及跟進更為困難。
他們建議政府及各營運機構參考和試行共居的理念,並制定政策保障女性無家者權益,強調精神健康、生活安全和全人發展,並推動社會教育和宣傳,提升大眾對無家者的理解,營造共融支持環境。
文:LikHang